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4:11:41
首先,他用音乐作例子,说明心声之间,即思想感情同客观声音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在实现玄冥之境的过程中,独化说是贯彻始终的,就是说,它始终是个体生命所要完成的心灵境界,即所谓独化于玄冥者也[22],独化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每个存在者既没有由之而产生的使然者,当然也就没有所追求的彼岸的外在目的,每个存在者都是自己存在、自己完成、自己做主的。庄子所说的神人、圣人,大都在社会中生活,他所谓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并不否定他对现实的批判,而郭象的冥内以游外,则对现实提供了某种论证,这是最大的不同。
就外而言,畅然俱得,就内而言,则泯然无迹,无迹就是所以迹。[25] 仁义是不是自性呢?他没有说,也难以说清。郭象作为崇有论的代表,只承认有是存在的,所谓无者只能是虚无,而虚无就是不存在,即存在的缺失,故不能作为存在本体。这两个名词之所以重要,因为前者是回答有关玄学本体论的问题,后者则是讨论有关心灵境界的问题,而这两点正是玄学,也是郭象哲学的主题所在。所谓玄冥之境,就是玄同彼我、与物冥合的精神境界或心灵境界,其根本特点就是取消物我内外的区别和界限,取消主观同客观的界限,实现二者的合一。
实际上,是不计较是非、善恶,至于客观上有没有是非善恶,这不是他所关心的,他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所谓付之公当,就是任其自便。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人类既有政治利益上的国界, 同时又有开放的社会边界, 例如经济全球化。
孔子的门徒们为仁、义、礼、智、信的普及和充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周游列国, 推广学说, 然而其时其境使得当时的接受者和信奉者寥寥无几。一方面, 我们要整合和凝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以确立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 以此汇聚强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力量, 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 应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地延展和激活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 重塑文化中国形象, 再造道德文明古国的现代辉煌。另外一个特点就在于它的透明性, 公共意味着公开、分享、透明。但在今天看来, 我们不仅需要有这样的国家视野, 还需要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国际视野。
到了康乾盛世, 人口世界占比没有太大变化, 我们的财富依然占全球的六分之一左右。事实上, 宋代之所以能够最终确立起仁、义、礼、智、信的社会核心价值, 是由于自唐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时, 出现了一个重大改革:经过朱熹等宋儒的不懈努力, 宋代正式将儒家学说及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教义列入了考试大纲,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使之成为了必考科目。
因为, 没有人能够否定, 现代社会三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客观社会后果或所谓现代性后果, 都表明既定的现代世界体系和现代国际秩序是不公平的、西方优先甚至美国优先的, 其以资本垄断、军事强势、文化同化所构筑起来的现代发展逻辑本质上依然是帝国的逻辑, 需要做出根本改变, 以建构一个更加公平、更具有普遍发展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已然举世瞩目, 中国不仅已然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对现代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力已远胜从前, 更重要的是, 中国在当代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某些方面这种影响力已经具有引领国际区域和世界、扭转或者改变既定趋向和秩序的客观实际效应。孔子对于现实社会不满, 想通过恢复周礼来重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传统社会里, 五常时与三纲 (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相提并论, 如果说, 三纲因其本身内含浓厚的封建等级伦理甚或封建政治伦理而受到近现代思想的猛烈冲击, 那么相较而言, 五常则因其更多地表达了人类社会伦理关系的普遍德性而被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
我们现在处于最关键也最艰难的时刻, 从中美贸易战我们就能感受一二。为恢复周礼, 他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仁、义、礼、智、信由此开端。例如, 2017年,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为20.9%, 而GDP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 因此, 尽管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列在世界老二的位置上, 却仍然只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正在———事实上也不得不或不可避免地———向现有的世界霸权和业已延续三百多年的现代西方的帝国逻辑或帝国主义体系发起挑战, 这势必产生改变甚至重构现代国际体系的新的诉求, 无论我们或者他们承认与否, 也无论人们是否愿意。
我们的祖先非常有智慧, 用五个字主导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几千年。这其中, 有许多相关课题还有待深入揭示、研究和整理。
如今我们要复兴, 就是要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创造足够发达先进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文明和文化的建设上引领世界。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际地位和特殊的历史时期, 亮明我们的文化身份不仅必须, 也是必然。
我们能够感受到国家力量的日益强大, 感受到国家文化力量和精神引领作用的快速增强, 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国家精神标识, 已是迫在眉睫。当核心价值凝炼到一定程度, 它就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五千年, 是人类世界唯一绵延不绝、持续发展的文明共同体。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已传播了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政治思想, 到1792年9月法国宣布为共和国时, 才作为完整口号被提出来。在这样一个形势下, 一个国家既要持守自己独立的国家品格, 同时又要表明其具有能够包容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文明力量和文化气质, 这就需要向全世界亮明自己的文化身份、文明主张和价值导向, 这就是所谓文化软实力或文明影响力, 在国际语境中看, 这也就是通过我们的核心价值所传达的中国国家的精神标识。那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能否提炼出几个字作为核心价值呢?笔者认为, 提炼核心价值观至少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 仁、义、礼、智、信虽然我们传统意义上认可它主导了几千年, 然而它本身从提出到真正成为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和主导价值, 却历时千年, 多经周折, 而非一蹴而就。
中华民族凝炼国家精神标识, 表明一个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正在逐渐走向强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公开坦然地、理直气壮地向全人类表达其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 标明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立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立基、为人类美好社会开辟新路的宏大理想。直到千年后的宋代, 它们才真正成为我们民族的主导价值或核心价值。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赢得现代世界的广泛理解和认同, 从而真正担负其引领和贡献人类世界的普遍责任, 才能真正改变既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才能真正推进和维护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欧美的经济学史家们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 在唐代,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国民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十几分之一, 但是当时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国民财富占整个世界财富的近三分之一。
2017年初,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 并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提出以来, 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精神文化和道德建设的主旨和基调, 持之以恒, 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精神标识, 因而可以说, 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核和理想目标。
毫无疑问, 中国现代文明的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之路, 在多元文化的互竞乃至冲突中, 捍卫中国文化的精神之本、道德理想和价值方向, 以整合、凝聚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价值观, 这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践行和科学表达乃是最紧要、最根本的事情之一。我们知道,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最大差别在于, 传统社会是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而现代社会则是开放性的、全球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4个字能够以中国文化的方式传播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所以, 中国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实现的证明! (原载《湖北大学学报》2018年06期) 进入 万俊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 。
二 从传统社会的仁、义、礼、智、信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是精神价值体系的转换, 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 并且已然成为当代中国文明和文化的一个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 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也有在传承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就好比当我们谈起中国传统文化, 就想到仁、义、礼、智、信;当我们谈起欧洲谈起法国, 就想到自由、平等、博爱;谈到美国, 就想到民主一样。孔子生活在一个多变的年代,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 是社会政治统治权力正在从没落的周王室向当时的诸侯王公下移, 周王朝式微, 社会礼崩乐坏, 不同利益代表、不同文化派系的人们都竭力为自己的政治诉求寻求伦理依据, 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目标。
由此可见, 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从被提出、到被人们所逐渐认知理解、到最终被认同接受、乃至最终得以深入人心, 内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实在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凝炼、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过程, 需要经过历史的反复检验, 反复调整或修正, 才能最终真正确立起来, 如同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或观念体系的生成、发展、确立都需要经历如此漫长历程一样。德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哲学的代表人物哈根马斯说过, 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结构的日趋公共化。
该演讲的主题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快进入了联合国重要文献, 成为当今最为重要、也获得最高国际认同的国际话语关键词之一, 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9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有学者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进一步凝炼,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通常说来, 仁、义、礼、智、信被归结为儒家五常, 孔子提出仁、义、礼, 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后通称五常。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是我们社会从封闭型传统社会走向开放型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曾经主导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发展, 成为中华文明得以永续不断的精神命脉。其后, 经过汉唐等多朝多代的持续努力, 儒学逐渐从边缘步入中心,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正统, 然而直至宋代, 儒学的核心主张也就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价值理念/理想才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共识和价值认同, 并最终真正成为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理念。
关于核心价值的表述学界有很多看法, 其中有一种意见, 笔者非常认同———一个社会、国家的核心价值的形成和产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检验、凝炼、积淀并最终完善之。我们可以看到, 当今社会信息增长迅猛, 交流显著加快加密, 以至于今天某一个体的私人事情、甚至是某一个偏僻村子里发生的事件, 短时间内就可能成为社会公共事件。
在日趋公共化的社会里, 人际、群际、区域间的各种关系或关联较之以前更为公开、更为透明, 所谓个人隐私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难。它广泛吸纳了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 比如自由、平等、法治、民主、文明, 这些在过去的文化体系中虽然有所涉及却并未获得其现代含义, 更没有聚焦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发表评论
留言: